舞獅歷史及傳說

在廣州五羊城公園博物館,陳列了一件近二千年出土古物,名字叫「年獸」,其形像酷肖一頭獅子,前額有角,據記載古代瘟疫流行,死人無數。一頭獨角獸出現後,瘟疫隨之而消失。此後,民間每逢秋收後或節日等,配合九鑼大鼓,到各家門前舞動,以作辟邪。以上乃南方獅起源傳說之一。

另一傳說版本:古代唐明皇做夢時,夢見民間在慶典之日,舞動一頭類似獅子野獸、顏色悅目,配以八音鑼鼓等,於御前表演。夢醒之後,唐明皇命令下人照樣仿製,再作演出,故後人將獅子稱為「醒獅」。

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,據史記記載,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,漢武帝通西域,與各國結邦,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,會以歌舞侍候,演員戴面具,扮鳥獸,載歌載舞,以示歡迎。然而,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,獨缺獅子獸皮,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。後來經過文化交流,真獅子從西亞通過「絲綢之路」來到中國,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,帶領真獅表演者,當時稱為「馴獅郎」,也一併隨來。

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,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,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,只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,平民百姓無緣觀看,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,運用其藝術構思,進行塑造與裝飾,製成假獅子,突出獅子寬闊前額,撅起鼻子、張開大口的外型,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馴,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。自此之後,便展開了民間舞獅的出現。

最早有關舞獅記載,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,北魏期間,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,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,讓人瞻仰,以示敬意,就在遊行隊伍前面,排列了戴面具、穿獸皮者,裝成獅子模樣,邊行邊開路;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。因此,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。南北朝之後,其他鳥獸舞逐漸被淘汰,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。

從晉到隋,舞獅活動逐步推廣,隋朝更流行鳥獸舞,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。到唐代,無論在宮廷、軍營及民間,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,而最具規模者,要算一種名為「五方獅子舞」,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,分居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方,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彩衣,頭紮紅巾,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,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,表演各種舞蹈姿勢,場上擂動大鼓,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,高唱胡人歌曲,圍繞五頭獅子,翩翩起舞,場面偉大,氣氛熱鬧。

明代開始,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,獅子製作有所突破,政用拱斗抬樑,替換中間柱子,形態更像一隻獅子,揮舞動作有所改變,活動自如,獅隊更能歡暢舞動。

清朝舞獅風氣也盛行,而引獅者會穿上彩衣,手執繩子,繫上一個五色耍球,引領獅子起舞,清末民初,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,開始傳至國外,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。


獅子之流派及其特色

獅子分南方獅及北方獅兩種,較為流行,當然也有少數民族之地方獅。

南、北獅主要在造型及裝飾方面各有不同,配合地方色彩及慣性傳統舞法,風格迥異。

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賦詩形容獅子:「假面胡人假獅子,刻木為頭獅作尾,金鍍眼睛銀作齒,奮迅毛衣擺雙耳」。從文字探詩,此乃北獅之形像,東漢時代從波斯(伊朗)傳入真獅子,「馴獅舞蹈」乃從其獅模仿而得。

至於南獅,南獅頭非常注重配件與裝飾,以中國傳統戲曲臉譜作借鑒,在獅頭前額、眉、眼、鼻、口、腮、耳、背、下頷等主要部分裝配毛料、絨球及鏡片,使獅頭造型更為豐富生動。在色彩方面,南獅艷麗奪目,富麗堂皇,顏色以紅、黃、綠等原色為主,綴以黑色作調和,圖案以點、線描繪,使整個獅頭之色彩達至既強烈又輕快,既濃艷又統一的效果。

南獅又稱為瑞獅、醒獅,由於獅頭前額經常繪有「雲頭如意紋」,強調如意吉祥,醒獅乃吉祥之物也。

南獅更結合歷史人物特徵,表達於獅頭藝術上面。黑面獅象徵三國時代張飛面,獅頭裝上黑色鐵角,牙刷硬鬚,綴以黑色絨球,將歷史人物張飛之驍勇剛烈,威武勇猛表露無遺。紅面獅以大紅為主,紅球黑鬚,顯示關雲長忠勇威武,凜然重義的性格。黃面獅則以白色為主,象徵劉備之仁、勇精神。除外型之分別,於舞動時,傳統動作會從人物性格出發;張飛獅勇猛,關公獅持重,劉備則相對較為柔和。


近代舞獅之演變

禮失求諸野,民俗國際化,獅藝源自中華,在星馬發揚光大。八十年代,星馬首先將南獅北獅融匯,將獅被改短,動作改以南獅北舞,創出多元化動作步法,構思難度高採青技術,增加賽事刺激性,並於十年前已舉辦首屆國際獅賽。

香港市政局於九一年將獅藝納入為體育項目之一,在過去十三年中,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分別與市政局、區域市政局、教育署、香港旅遊協會、香港康體發展局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全面發展獅藝,成功舉辦了五屆世界醒獅邀請賽,並在2003年舉辦「世界夜光龍醒獅錦標賽」,使香港成為國際舉辦獅賽的熱門地方。

龍藝、獅藝歷史悠久,有華人的地方,便有龍獅藝的發展。過往,"舞龍"、"舞獅"乃慶典、節日中常見的助興節目,為喜氣洋洋的場合增添熱鬧色彩,更喻意吉祥繁榮。然而,龍藝獅藝的發展已超越了傳統的助興功能,發展為一項體育項目。

近十多年來,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在政府的支持下,推廣本地龍藝獅藝,更見成績。社會各階層,尤以青少年,甚至小學生,對 "舞龍"、"舞獅" 產生了濃厚興趣,而本地的龍藝水準亦日見進步。